2017七夕到了浪漫圖片,七夕已經(jīng)來臨,小伙伴們是不是都很激動啊,為了幫助大家營造更好的氣氛,小編為大家?guī)砹似呦Φ搅死寺䦂D片,快去表白吧!
七夕到了浪漫圖片預覽
今日“七夕”你知道“鵲橋”有多長?
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七巧節(jié)、女兒節(jié)或七姐誕。
七夕節(jié)始于中國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天上的織女與牛郎會在鵲橋相會?椗且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因為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原本以少女乞巧為傳統(tǒng)的七夕節(jié),逐漸被多情的中國人賦予了新的意義,成為象征愛情的節(jié)日。
傳說丨“鵲橋”到底有多長?
七夕節(jié)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天上的織女和人間的牛郎相愛成親,玉帝和王母娘娘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也有人說是烏鴉)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那么問題來了,傳說中的“鵲橋”究竟有多長?
牛郎星是排名全天第十二的明亮恒星,距離地球16.7光年;織女星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恒星,在夜空中排名第五,距地球大概是 25.04 光年。有人通過測量牛郎星和織女星之間的夾角,利用余弦定理,算出了它們的距離大約是 16 光年。
所以,鵲橋至少得有16光年那么長!1光年相當于9460730472581千米,也就是說牛郎和織女要跨越9460730472581×16千米的長度,才能見到對方!這漫長遙遠的鵲橋,得調(diào)動自然界多少只喜鵲義務勞動呀!恐怕只有天庭神力才能辦得到啦。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我之間隔著鵲橋!
歷史丨從“曝曬節(jié)”到“女兒節(jié)”
每年七夕,不知塵世中有多少紅男綠女像牛郎織女一樣約會。實際上,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七夕跟情人節(jié)毫無關(guān)系。
最早關(guān)于七月七日的節(jié)日的可信記載來自東漢時期!队駹T寶典·七月孟秋第七》引東漢學者崔寔(shí)所著《四民月令》記載:
“四日,命治麹室,具簿持槌,取凈艾;六日,饌,治五谷磨具;七日遂作麹及磨。是日也,可合藍丸及蜀柒丸,曝經(jīng)書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
由此可見,最初的七夕是古人曬書曬衣裳的節(jié)日。
后來,牛郎織女的傳說把七夕的主體變成年輕女性,七夕也就因此被稱作“女兒節(jié)”,或稱婦女節(jié)?椗星楸黄茐牡膫髡f讓人聯(lián)想到女兒出嫁后的委屈。于是這一天成了古代新媳婦“回娘家”的日子,民間父母對于新嫁出去的閨女,每到七月初七要接回家來,意即要保護女兒和女婿的幸福生活。
除了回娘家,“乞巧”是七夕節(jié)的重頭戲。據(jù)傳,織女是個勞動巧手,所以在七夕這天,歷代婦女都要向織女乞巧,希望學到好的技藝。南朝梁代宗懔在《荊楚歲時記》寫道:“七月七日,為牽?椗蹠埂J窍,人家婦女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乞巧。有喜子網(wǎng)瓜上,則以為符應!笨梢娔媳背瘯r七夕乞巧已很盛行,祭拜雙星、月下穿針、蜘蛛網(wǎng)絲等成為主要習俗。
在宋代,七夕是一個非常盛大、隆重的全民狂歡節(jié)。熱鬧氣氛從農(nóng)歷七月初一開始,據(jù)《醉翁談錄》記錄:“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蹦纤纹呦,“數(shù)日前,以紅雞、果食、時新果品互相饋送”,到七夕夜華燈初上時分,“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
習俗丨乞巧也要“文藝范”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七夕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jié)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喜蛛應巧也是古代民間流行的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中國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nèi),次日看之,若網(wǎng)圓正謂之得巧!
這些乞巧方式精巧、別致,充滿“文藝范”,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青年女性的智慧與才思。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qū)⒕G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上,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種生求子實際上是一種生育信仰,寄托著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俏氖,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根據(jù)中國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丑,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比欢@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fā)憤用功,竟然高中了;实鄣钤嚂r,問他為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实酆軡M意,就錄取了他。
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稏|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搟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guān)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qū)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七夕品詩
迢迢牽牛星
漢丨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燕歌行
三國·魏丨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雁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
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fā)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椗b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秋夕
唐丨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椗。
鵲橋仙·纖云弄巧
宋丨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國畫里的浪漫七夕
現(xiàn)實畫|七夕
表現(xiàn)現(xiàn)實的,主要是畫當時大家怎么過這個節(jié)。
現(xiàn)在都說七夕是“中國情人節(jié)”。原因就在于牛郎織女在這一天“鵲橋團圓”。但是古代畫里的“七夕”,和織女關(guān)系很大,牛郎很少出場。表現(xiàn)現(xiàn)實的畫里有一個主題,叫做“乞巧”。
“乞巧”,就是“乞求靈巧”。
女同志們(可能也包括湊熱鬧的小孩啥的),在這一天,向織女禱告祈求自己“靈巧點兒”。具體內(nèi)容就是許多針對女同志們的傳統(tǒng)游戲。比如,對著月亮比賽穿針線。把繡花針放到碗里的水面上,不讓它沉底兒,看映到碗里的影子是直的是彎等等……
總之,不離針線活兒。就是所謂“女紅”。本著中國人專事找專神的思路,這事兒得拜拜織女。
雖然出發(fā)點是功利的。可具體操作起來相當歡快。其實就是給自己找個節(jié)日做做游戲樂呵樂呵而已。畢竟在古代,娛樂項目沒辣么多,女性的日常生活也不總是多姿多彩的。
下面這幅畫是據(jù)考為五代的《唐宮乞巧圖》,這幅可算是表現(xiàn)現(xiàn)實題材里最棒的一幅了。因為它遠看貌似是亭臺樓宇那種的“景物畫”。
圖1 佚名 五代《唐宮乞巧圖》(大局部)
可是我們進一步放大細節(jié)。看到那些小碟碗了吧。這些就是給“乞巧”過節(jié)做的準備。估計沒錯的話,就是我上面說的,把針放到小碗兒水里的那種游戲……
圖2 佚名 五代《唐宮乞巧圖》(進一步放大局部)
我們看第三張,那個把手伸出樓頭的姑娘。她手里應該是拿個針對月亮呢。而建筑的結(jié)構(gòu),挺暴露年代的。
圖3 佚名 五代《唐宮乞巧圖》(進一步放大局部)
五代到宋代,人畫畫認真寫實。當時有這種風氣。不然怎么會出現(xiàn)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那種畫。這幅《唐宮乞巧圖》也算是一個類型的吧。所謂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的畫,大概如此。看這種畫,給您的是個大廣角?墒亲屑殎磉^,里面每個細節(jié)都配一個“偷窺望遠鏡”式的長焦。這種功夫,后人不那么費勁干。
后人怎么干呢?
直接人物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解決方案。
比如我們看署名明朝郭詡的這幅《乞巧圖》,是最具后世解決方案代表畫作了。
圖4 郭詡(款)《乞巧圖》
后面是簡單的景物,還是以前面的人物為主。人物在整個畫面里所占的比例,比上面那幅《唐宮乞巧圖》,大太多了。這就像一個挪遠一點兒的小長焦頭拍攝的效果。畫面里頭表現(xiàn)的,也是“在后園拜月”這種小意境。和前面桌子上好多碗的排場不一樣。
到清代,我們看陳枚的《月曼清游圖冊》之“七月·桐蔭乞巧”,更像一個拿著長焦躲在遠處拍姑娘的壞老頭兒拍出來的片兒。
照例是小方幾,照例是擱碗放水放繡花針,這個畫面應該才算《唐宮乞巧圖》某一角的截圖吧。
圖5 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之“七月 桐蔭乞巧”
當然,我們可以覺得這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偷懶。
可是也不一定。因為可能后代人就覺得這種節(jié)日畫該“突出人物”。特別熱衷畫好多人物的有清代的丁觀鵬,他的《乞巧圖卷》很長,都是各種仕女,我就尋個局部,大家借斑窺豹,感受一下。
圖6 丁觀鵬 《乞巧圖卷》
這幅畫是受了明代仇英(款)的一幅畫的影響(下附圖)。畫稿的屏風里的那幾個姑娘基本是臨摹,當然別的有差別。比如后面屏風里頭,明代那幅是山,丁觀鵬換成水了;蛘吲赃吋狱c人物啥的。這也給好多照抄畫稿的人開脫開脫,至少抄古人,不丟人。
圖7 明人仿仇英 《漢宮乞巧圖》
《乞巧圖》這種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只有外表形式變化,內(nèi)容基本穩(wěn)定。幾個姑娘一碗水,斗斗花針扯扯嘴。無非如此。這可是也真能說明中國人生活狀態(tài)的穩(wěn)定性——從唐代到近現(xiàn)代沒大變化。作為民俗畫來說,“乞巧圖”有一定意義。雖然也許到了近現(xiàn)代,不一定真的任何什么地方都興這么玩兒?墒牵辽俸霉胖L下,大家知道這一回事。還總是拿它應七月七的景兒。所謂外表變化,我們可以看看清末海派的任伯年先生畫的《乞巧圖》,至少不像上面那種“工筆”了。
圖8 任伯年《乞巧圖》
神話畫|七夕
另一類畫,所謂“神話畫”。就是我們現(xiàn)在最喜聞樂道的“牛郎織女”了。古代的七夕畫雖多,可都是“乞巧”這個主題。“牛郎配織女”在文學當中很常見,畫里少見。
咱們大膽推測一下啊。
原因應該是這么幾點:
一、古代比較興民俗畫。大家能看得見的,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的生活,是“乞巧”啊什么的。隔壁老王常見,真正的牛郎難見。自己家媳婦織布的,老是見著,天上的織女有幾個人見著了?
二、中國人在唐宋之后,還是挺假正經(jīng)的。
“乞巧”是女人家內(nèi)部的活動,是“婦女聯(lián)誼會”活動。所以古代“七夕”的“女兒節(jié)”性質(zhì)是從這兒體現(xiàn)的。
可是“牛郎會織女”說正經(jīng)了是“家庭活動”,說浪漫點兒是“愛情運動”。至少屬于“男女搭配,干活兒不累”那種的。所以古代“七夕”的“情人節(jié)”性質(zhì)是從這兒來的。
在那個年代,肯定好多人覺得“不正經(jīng)”。還真別說,古代真有過禁七夕過節(jié)的情況,基本上是從這方面考慮的。
古代畫畫的人,能畫人物就是挺不容易的能耐了。不像一些畫山水玩“高樂”的文士,畫人物是拼技術(shù)費功夫的事情,基本畫一張是想掙一張的錢,至少別白畫。如果畫一幅牛郎織女,遇到哪個不開眼的,把這歸到“淫穢三俗圖像”里,畫毀了功夫白費不說,再吃官司下大牢,那那誰干啊。
所以說,“乞巧”是“安全題材”。“牛郎織女”是“有爭議題材”。
三、可能是不到過年和拜壽,大家不太愿意直接畫“神仙”……更何況這倆“小年輕兒”……
但是,古代絕不是沒有!相反,這種題材還要比“乞巧”早很多。因為有漢代的畫像磚為證:
圖9 漢畫像磚
雖然這是星宿圖畫像磚,但是這也是“牛郎織女”傳說的來源。一個關(guān)于星座的故事……
是先有了牛宿、女宿這兩個星宿的名字好嗎?如果當時牛宿的樣子不像牛,像豬。那么現(xiàn)在就應該是“牧豬娃和織女的愛情故事”了好嗎?
可是到了后來……大家都“乞巧”去了。雖然大家知道這個故事……
清代的費丹旭畫過織女,可是沒有牛郎哦。畫是這個樣子滴:
圖10 費丹旭《織女》
大家可以玩味一下那只拉車的鳥兒的心情……
不過,我也說了,古代絕不是沒有相關(guān)題材的。清代的湯祿名就有“七夕圖”。上織女(其實是“七仙女”——妹妹,不準單獨幽會哦)下牛郎:
圖11 湯祿名《七夕圖》
但是,這肯定不是“七夕畫”的主流。
到了近代,民智大開!芭@珊涂椗钡墓适鲁蔀楦桧瀽矍榈拿篮美寺膼矍楣适隆3蔀橐环N大家承認的正向的“社會共識”。
神仙也是人,兩地分居不好。
于是,“七夕”情人節(jié)的性質(zhì)也隨著成為主流。這個故事更如此美好,寄托了大家對愛情最美好的意愿。
自然牛郎和織女這兩位的“神話畫”就多了起來。于是,就有了這樣的畫,這是一位和我爺爺一輩的爺爺畫的:
圖12 蔡嵐《七夕圖》
上面那些上下分隔或者對角分隔的構(gòu)圖結(jié)構(gòu),是中國神仙畫中對“人和神”的之間的布置的一種傳統(tǒng)。不但可以追溯到壁畫,還可以追溯到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奥迳褓x”的故事也是一個集相會、別離、人間、天上、凡人、神仙的愛情故事。不但給“神仙畫”提供了范本,更可以給“牛郎配織女”提供參考。
圖13 顧愷之《洛神賦圖》
當然,越到晚近,尤其在各種年畫。或者從傳統(tǒng)人物畫轉(zhuǎn)轉(zhuǎn),就像連環(huán)畫的那種畫中,自有自己的套路,不用上面那些個了:
圖14
圖15
甚至,出現(xiàn)新式年畫,還會有這樣的作品。本來不應該把它放到“國畫”里?墒窍胂雱偛拧爱嬒翊u”都放了。這個也是衍生出來的“有中國特色的畫”,也就放放了。
圖16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新的“標配”——兩個主人公、牛、倆孩子、喜鵲和云彩。
大家有沒有“越看越俗”的感覺?別擔心!我們神一樣存在的傅抱石同志又要出場了,讓他給這篇文章畫上一個不俗的句號吧!
讓我感覺感覺什么叫“云海蒼茫,天各一方!笔裁从纸小笆?邪非邪?立而望之,奈何姍姍其來遲!
最后也祝大家七夕節(jié)快樂,少干針線活兒,多談談戀愛!
圖17 傅抱石《七夕》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